
外卖小哥猝死意外险遭拒赔,这一案,怎么判?
在京务工多年,
田某干过装修、家政、送快递等各种体力活。
某外卖平台的众包骑手,
是他从事的最后一项工作。
与专职骑手不同,
田某这样的众包骑手属于“兼职”。
他们的工作时间和地点自由,
个人注册参与平台配送,
按单赚钱,
自配保险。
每天开工接单前,
众包骑手必须先在平台上购买
价值3元钱的一日意外险。
田某和其他骑手从没觉得有什么不妥,
直到出险理赔。
一、田某死亡时间超过合同规定的
“身体急性症状发生后即刻
或48小时内经抢救无效死亡”;
二、田某猝死时不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,
而是在出租屋内;
三、骑手通过合作商在平台投保,
保险公司已向合作商进行了提示说明,
免责条款无需再向每一名骑手释明。
我国有多少新业态劳动者?
全国总工会第九次
全国职工队伍状况调查结果显示:
这个数字高达8400万!
穿透本案交易架构,
洞悉保险产品本质,
拨开商业嵌套下的迷雾。
针对三个争议焦点,
合议庭抽丝剥茧完成最终认定:
一、就田某死亡时间是否在保险期间问题
法院认为,
田某3月20日购买的保险
有效时间截至3月21日1时30分0秒。
但公安机关根据现有证据,
也难以认定田某死亡是否超过上述时间。
此时,
不应苛责猝死者及其家属有能力证明。
且田某在3月20日下午2点30分后,
没有任何生活、工作活动迹象,
这与常理严重不符。
因此,
结合逻辑推理和日常生活经验,
可以认定田某的猝死事件
发生在保险期间内存在高度盖然性 。
二、就田某死亡是否符合处于工作岗位问题
法院认为,
外卖骑手没有固定的工作地点,
在认定骑手是否处于
工作岗位、工作时间时,
不应仅参照平台记录的接送单时段,
还应考虑骑手等待接送单、
接单间隔或者为接送单进行准备的过程。
根据田某日常接单习惯,
其在下午2点-5点间往往选择休息,
为晚高峰时段继续接单补充体力。
故不能因田某系在出租屋内猝死,
即认定该事故发生在非工作时间、非工作岗位。
三、就意外险的实际投保人及保险免责条款释明问题
2024年4月,
本案二审判决作出后,
田某的妻子及一儿一女
很快收到了60万元保险赔偿款。
提到田某一家的情况,
本案一审法官
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法院法官邵一峰
印象也很深刻:
“骑手是新时代的劳动者
也是值得尊敬的奋斗者。
我们在一审期间,
考虑到当事人的经济条件,
为减轻其诉讼成本,
最终赴田某山东老家开展巡回审判。”
当被问到本案后续效果时,
王思思告诉记者,
案子判了之后,
保险公司就众包骑手意外险引发的批量性纠纷
自发地与骑手们进行和解,
并调整了保险产品的入市模式和条款。
同时,
法院以本案为契机,
针对保障外卖骑手
这一新业态劳动者保险权益问题,
向监管部门发送司法建议并得到回函。
据悉,
本案也成功获评
“2024年度北京法院贯彻落实
习近平法治思想优秀实践案例”。
微信号:-17695495687
本文图文转载于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仅供学习参考之用,禁止用于商业用途,如涉及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他问题,请在30日内联系删除!